2025年对手游及其玩家的歧视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:
游戏鄙视链的延续
主机和PC玩家长期存在对手游的偏见,认为手游在游戏性、画面和操作性上存在先天缺陷。这种偏见可能延伸到对手游玩家的歧视,尤其是当玩家专注于攻略和玩法时,可能被视为“不够硬核”或“缺乏游戏品味”。
商业模式的争议
手游主流的“免费+内购”模式(如抽卡、体力系统)常被批评为“逼氪”,导致玩家将大量时间投入重复性日常任务(如刷素材、完成每日任务),这种体验被类比为“异化劳动”。当玩家分享攻略或玩法时,可能被误解为“助长厂商的付费设计”,从而引发负面评价。
文化差异与玩家群体冲突
手游玩家更注重社交、轻量化和碎片化体验,而传统玩家更追求深度叙事或竞技挑战。例如,二次元手游的“扫荡”功能和剧情导向可能被主机玩家视为“缺乏游戏性”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对攻略和玩法讨论的轻视。
市场两极分化
2024-2025年,《黑神话:悟空》等国产3A游戏的成功加剧了对手游“工业化换皮”的批评。部分玩家认为手游攻略和玩法讨论“缺乏创意”,仅是优化付费效率的工具,而非真正的游戏艺术探讨。
总结
歧视现象本质是游戏文化冲突的体现,涉及平台差异、商业模式和玩家价值观的分歧。随着手游品质提升(如《原神》获奖)和玩家需求多元化,这种偏见可能逐步减弱,但仍需行业和社区共同努力消解。